中国连翘之乡——山西陵川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擘画解决我国“三 农”问题的总抓手。近年来,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依托清凉胜境、康养陵川、生态避暑、天然氧吧生态优势,把生态观光旅游和特色农业、文化产业、三产服务业紧密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康养、绿色农业、文旅融合产业,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出一条具有陵川特色的文旅康养道路。
聚太行山水之雄秀、纳天然氧吧之凉爽、开世界围棋之渊源、集金元古建之精华、铸红色文化之辉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百佳深呼吸小城、全国康养旅游百强县……在这里,一张张“国家级” 金字招牌在陵川大地上徐徐展开。
陵川精神薪火传承 特色康养情暖“夕阳”
群峰拔地,列嶂摩天,万古青苍,是曰陵川。在陵川,有一种绿是“常态绿”。这里四季常绿,夏季平均气温 22℃至 24℃,森林覆盖率高达48.2%;有一种红,是薪火传承“精神红”, 作为革命老区,陵川县以党建引领发展,红色精神滋养出一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秀群体;也有一种黄,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丰收黄”。陵川县坐拥天然地理位置优势、资源禀赋,陵川形成了它的独特底色。
充分发挥县域比较优势,按照山西省打造“三大板块”的战略部署,陵川紧紧围绕“全域旅游·全景陵川”发展格局和“清凉胜境·康养陵川”的品牌形象,主打“围棋源地、避暑胜地、养生天堂、太行山水”四大特色品牌,深入挖掘各类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深度推进文旅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把发展康养旅游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深入推进,全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和全国康养产业样板县。
一步一景,一村一品。陵川县坚持“路景村业” 一体推进,以打造太行板块王莽岭景区为龙头,“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为依托,建成136公里主线、100公里支线的旅游大路网,带动沿线10万人口挣上了旅游钱, 蹚出一条旅游路、观光路、致富路。
民宿旅游、农耕体验、特色种养、休闲采摘、旅游服务等多业态发展……近年来,陵川县坚持县、乡、村三级统筹兼顾,大力推进养老康养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在县城建设了福利服务中心,乡镇建设了崇文、礼义、平城、潞城和西河底5个敬老院。同时大力开展农村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共建设127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基本覆盖全县一半行政村,惠及全县万余名农村老人,有效解决了有需求老年人的康养和养老需求。
截至目前,陵川县乡村驿站、景观平台、森林步道、中药产业等项目建设初具规模,逐渐形成了集太行美景游览、棋源文化探秘、古村药乡养生、乡村农耕体验等于一体的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片,将已经积聚的康养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小庭院大经济 “百村百院”开出富民良方
陵川县委书记李晓峰在中药材产业园区调研创农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情况
近年来,陵川县委、县政府聚焦农户庭院场地多、闲置率高和民众缺少再利用的实际情况,出台实施方案,争取中央、省、市各级资金,以 “百村百院”为载体,实施“农旅康养”,发展“庭院经济”,让小庭院释放出“大经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用小产业带动大发展,让小庭院成为致富园。陵川县因地制宜发展“小民宿、小药园、小蜂园、小菌园、小果园、小作坊”为主的“六小”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将“静资源”变为“动资产”,将“荒废地”变为了“致富田”。
庭院经济的发展,不仅让陵川县村级集体经济一池“活水”竞相喷涌,还“链”动农户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全县农家乐达到1500余家、床位3万多张、户均年收入达6万元以上;中药材带动全县8000余农户在家门口种药材、采药材、卖药材、发“药财”,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中蜂养殖规模达2.6万余箱,2000余农户参与其中,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小 作坊”带动3600余弱劳力、半劳力实现了在家捧上“饭碗”,人均增收5000元。
统筹推进,融合发展。陵川县充分发挥地处中原大地“后花园”的优势,深入挖掘核心资源和传统文化,以各大景区为依托、以“太行一号” 为带动,通过“驿站进农村”模式,着力打造了以丈河为代表的一批康养特色村,全力支持和培育康养新业态。
今年“五一”小长假,陵川县丈河片区客流 量达5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万元,从一个贫困集聚区到乡村振兴示范区,是国家惠农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结果,同时也是能人带动、抢抓机遇、多方联动的必然回馈。
丈河村立足村域特色、资源禀赋,以特色康养旅游为主线,打造“康养、禅养、慢养”旅游地,修缮恢复了明清“盐茶”商道、古风情街道景观,整治提升了“祖师顶”“南崖宫”两个康养地标景点,建设了“风雨廊桥”地标性网红桥。同时,丈河村借力全市“百村百院”工程,打造了“中国车谷 慢养山居”康养特色村,建成运营20多 个重点康养项目。全长约34公里的法式赛道小环线,成了自行车、摩托车骑行者的网红“骑行路线”,成为全市康养产业发展具有引领性的标杆和样板。
2020年11月,丈河村被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 镇。2021年9月,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表彰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丈河村取得的发展成就是大美陵川发展的一个缩影。2020年以来,陵川县按照晋城市委、市政府“百村百院”康养特色村建设要求,规划30个康养特色村,目前已完成建设运营14个,其余康养特色村建设正在同步推进。如今,全县形成 了10大景区,12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30 个康养特色村的产业布局,以体量、凭规模、靠品牌赢得竞争力,实现点、线、面整体发力。
“陵五味”—连翘、潞党参、黄芩、蝉蜕(乌鹰壳)、火麻仁(小麻籽)
“陵川漫山无闲草,草草都是宝”。陵川县是全国中药材大县,也是山西省级中药材“一县 一业”基地县、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县、省级(中药材)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县,更有“太 行药乡”的美誉。
据不完全统计,陵川县中药材种类多达521种,形成一定产量的有20多种。独具特色的“连翘、潞党参、黄芩、蝉蜕、火麻仁”五味中药材因产量大、品质佳,在省内甚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被业界并称为“陵五味”。
陵川县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品种多、种植广、 产量大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和康养旅游产业,推动中医药与康养农业、旅游等产业深度融 合。高标准实施连翘示范基地建设,完成3.5万亩党参、黄芩标准化种植,先后引进“山西兰花太 行中药”“绿之金”等15家中药材初、精深加工企业投产运营,发展了以加工中药饮片为主的系列产品,中药面膜、中药牙膏等产品成功入选国 家道地中药材产业集群名单,中药材园区建设快 速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全面提速。全县共认证“三品”产品92个,基地12万亩,注册了“晋之翘”“太行本草”“古陵山”“陵之喜”等一批著名商标,取得了陵川潞党参、陵川连翘地理标志认证,提 升了“陵”字号中药材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巩固全县脱贫攻坚成果和山区百姓增收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
未来,陵川县将充分发挥资源和特色优势,积极扩面提质。重点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培育引进一批能力强、规模大、水平高的中药材龙头 企业,加快形成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持续扩大市场规模,提升产业产值,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真正的富民产业。
产业兴则乡村旺。陵川县将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核心支撑,依托县域内农业农村特色资源,聚力做好“土里生金”的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出了文旅康养、中药材、种植养殖等诸多特色优势产业,产业发 展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转变,真正形成了 “村村有产业、乡乡有特色”的发展格局,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增强了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集体经济壮大、农民持续增收, 为助推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
“晋之翘”连翘茶系列产品
振兴乡村绘“丰”景,农旅康养塑“新”生。 打响文旅康养、农旅康养、养老康养、森林康养、体育康养、中药康养王牌,这是陵川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依托“好山好水”的资 源优势,文旅康养成为乡村振兴的“风口”,也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陵川立足自身优势,把准发展趋势,对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进行了科学谋划和总体布局,概括来说,就是规划构建“一核一心,一环六区”全域化旅游发展大格局。其中,“一核”是王莽岭龙头景区核心,“一心”是县城全域旅游集散中心, “一环”是太行一号串起的全域旅游大环线,“六区”是六个文化旅游主题片区,包括以王莽岭景区为主的地质奇观主题片区,以武家湾景区为主的湖光山色主题片区,以佛子山景区为主的康养度假主题片区,以红叶景区为主的乡村休闲主题 片区,以礼义金元古建为主的古建研学主题片区,以西溪景区为主的环县城游憩主题片区。
如今,陵川县坚持把绿色生态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底色和优势,将文旅康养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全力推进,统筹推进了一批康养产业项目的发展,精心打造了生态旅游、避暑度假和中医药康养等健康养生旅游产品,进一步叫响叫亮了“清凉胜境,康养陵川”品牌,形成集太行美景游览、棋源文化探秘、民俗文化感受、乡村民居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逐渐形成了全民、全域、全时文旅康养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